编者按:
国有大型银行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头雁”,同时,大行的业务变迁、渠道变化也能反映出我国银行业整体的一些转变趋势。从六大行披露的2021年业绩报告及近期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不难看出,一些积极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根据各银行年度业绩报告,《中国银行保险报》统计发现,截至2021年末,6家国有大型银行发放贷款总额达85万亿元,合计新增贷款约8.9万亿元。庞大的数字背后,银行投放的“真金白银”去了哪里?如何影响、支持着实体经济?
制造业贷款结构优化
近几年,国有银行对于制造业贷款的投放力度持续增长。2021年,六大国有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合计达7998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413.25亿元,增幅为10.21%。其中,截至2021年末,中国银行的制造业信贷余额最高,达1.89万亿元;工商银行排在第二位,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
《中国银行保险报》梳理发现,一方面,与2020年相比,六大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另一方面,制造业贷款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主要体现在中长期贷款增加、“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投放提速等方面。
据工商银行行长廖林介绍,到去年末,工行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均突破1万亿元,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授信客户超过1.5万户,融资余额近1000亿元,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披露,2021年,建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0亿元,增速达到29.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3065亿元,增速达到49.8%。交通银行年报显示,去年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90.90%。
堪与科创贷款增速媲美的,是投向绿色产业的信贷增速。在“双碳”目标的指挥棒下,截至2021年末,六大行绿色信贷规模共计达到8.67万亿元。其中,工行投向绿色产业的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达到2.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4.4%,绿色信贷规模居六大行之首。中行2021年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41万亿元,贷款增速约57%,增速最快。此外,农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去年绿色贷款增速均超过30%。
个贷平均收益率出现下滑
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及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较大,使得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盈利空间普遍被压缩。业务层面,国有大行向零售业务倾斜,或巩固已有的零售业务优势正成为趋势。反映到信贷投放方面,目前,消费贷、个人经营贷及个人住房贷款等市场均是大行的“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银行保险报》梳理发现,2021年,工行、农行、交行、邮储银行的个人贷款增速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1.7%、14.8%、15.36%、15.44%。目前,六大行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普遍在40%左右。
分项来看,个人经营贷方面,大行普遍通过推出线上化拳头产品带动业务下沉,大部分银行个人经营贷增速保持在20%-40%之间。建行更是达到65.53%。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低,不良贷款率在3%左右,同时其利差高,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去年,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允许的范围内,六大行在个人住房贷款投放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均保持了双位数增长,其中,交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居前,分别达到15.36%及12.82%。邮储银行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该行加大了刚性和改善性购房信贷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指出,该行立足县域基础,目前专门推出了农民专属特色产品,同时将聚焦具备购房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新市民,合理满足其购房信贷需求。
信用卡方面,从透支额度看,截至2021年末,建行信用卡透支额达8962.22亿元,遥遥领先其他五大行。工行、农行信用卡透支额度均超过6000亿元。
目前,个人贷款所带来的利息收入仍是大行个人银行业务中收入占比最高的部分。截至2021年末,邮储银行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最高,维持在5.35%;交行暂居第二,达到4.99%。2021年六大行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普遍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这与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为实体经济“减负”不无关系。展望未来,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在贷款配置上,邮储银行将继续坚持优先实体、优先零售的策略;同时,将通过提升存贷比来带动资产收益率提高。
靠前发力提升信贷能力
2022年,在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增强、“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形势下,通过稳定信贷投放以释放积极信号、稳定经济增长,变得更加重要。
近期,六大行均在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剧透”了2022年的信贷投放安排,各行均表示了靠前发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决心。
一方面,多家大行给出较具体的信贷增速目标。比如,农行预计今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投放增量将高于去年水平,增速高于10%。交行初步计划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要高于2021年,增幅约在11.5%。
另一方面,大行将持续完善信贷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率。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强调,邮储银行将进一步提升存贷比、实体贷款占比、零售信贷占比,同时压降票据融资。工行董事会秘书官学清表示,2022年,工行将不断强化资本约束,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平衡业务发展与RWA(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之间的关系。同时,安排适当的资本补充工具发行,保持资本充足率运行在合理稳健区间。
近期召开的国常会明确提出,“针对当前形势变化,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的资金有助于银行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截至去年末,国有六大行中,有4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200%,具有较大下调空间。